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范建 
部队: 炮2师   
部门: 宣传科 
职别: 新闻干事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小蔡,按你的说法,我注册了,不知行不行,看到后,请回信 
所有篇目(共107篇)

标题:

心结---有关地震研究的片断  

发表时间:

2015-7-28 10:58:20

更新时间: 

2016-2-7 12:01:45  更新者: 梁世忠

关键词:

2015728  

  [这是对本篇第 1359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在接连不断发生地震的今天,人类仍无法准确地预测预报地震灾害。但科技工作者一天也没有停止对未知地震灾难的研究。下面这篇文章,是应国家地震局之约而记写片断。在七二八这一天,作为纪念。

 

心结

 ----有关地震研究的片断

 

范 建

 

2014年7月15日傍晚,张志勇照常和同住在太原市的同事们一起乘坐面包车回家,从太原地震台到家有20多公里,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每天都是这样,风尘仆仆,车马劳顿。

晚饭后,他一连打了几个呵欠,这些天他太缺觉了,他靠在沙发上。忽然,他的手机响了,值班主任告诉他,省局地震台马上到他们台站搞演练。他是太原地震台台长,他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此时,他跑出门外,如离弦之箭,跳上车便消失在夜色中。

 

平时演练亦如战时一样

 

    七八辆地震装备车已经在太原台的操场上就绪。在应急灯和电筒的相互映射下,只见穿着红色救援服的地震技术人员,架着装备,进行各种应急的模拟,口令声、呼叫声有条不紊地传唤着。

    此时,张台长也在来回地招呼着。本来,这样的应急演练并不需要他亲自到场,可责任感驱使他必须在第一时间到达。

    张志勇站在大院外又一次环顾着被悬翁山三面环抱着的太原地震台那一草一木。开阔的广场,新旧相间的办公楼房和宿舍,隐藏于山间的观测山洞,从1953年始建到现在,61个年头。如今,这里已是山西唯一的国家基准地震台站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想到这里,他觉得宽慰。他可以为一生从事的地震事业圆满地划上一个句号了。

     半个小时后,一切停当,会议室里响起了会商的声音……

    这是一个地处山西中部、华北腹地的重要地震台站。它在交城的断裂中段,是山西裂谷沉降幅度最大、地壳结构复杂、地壳厚度变化大、地壳介质最为破碎、重力异常与磁异常显著的地段。因为地质构造环境独特,人称华北的“小震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他们监视地震活动,为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地震预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国际地震活动资料的交换;观测全国地磁场的主要特征和变化,为全省地磁观测提供资料。准确而科学的地震测报,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应急避险的时间,可以对重要设施起到预警保护。这一切,都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呵!

    地震会商工作结束,应急小分队的车队忽喇喇地离开了。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中,寂静的天籁声又回到大院。张志勇没有丝毫倦意,又向值班室走去。

 

即使不被理解也要默默坚守

 

    太原地震台与风景名胜晋祠相邻,可每天络绎不绝的游客即使打这儿路过,都不会瞄它一眼。地震台?什么玩艺儿!拿着纳税人的钱,也没见报出个地震来。人们对这里不仅陌生,而且反感。人们不知道,这个与晋祠比邻而居的深宅大院的人,成天究竟在鼓捣什么?

    你们是干什么吃的,你们拿着国家的钱,报准了地震了吗?杨世英站在拥挤的公交车里的人群中,面对那些愤愤然的乘客刺耳的议论,心里很难过。可全世界的地震预报不能像预报天气那样,说哪儿下雨就哪儿下,说哪天刮风就哪天。他刚想说,又把话咽了回去。这是他的心结,他没有勇气说呵。在未知的大自然面前,现代科技都显得苍白无力。他还能说些什么?深厚而坚硬的地下岩层,无法探及。如果我们能够像B超,像透视仪那样清楚地看到地下该有多好。

    他没有底气!因为震灾,有多少家庭毁于一旦,有多少生灵生离死别。我们是做地震测报的,就是技术没有达到,也没有理由找借口。这是切肤之痛。痛苦的情结,狠狠地拽动着他们思考的神经。

    他们天天都在那儿做那些不讨好的事。为了把地震工作做好,即使挨骂也要做!天天做,年年做,永远做。

    61年,太原地震台已发展成台站中心、武家寨磁电子台、孝义县、介休县、祁县3个流体子台,22个人,坚守在地震监测第一线。一代接一代,为密切监测山西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默默坚守、安于清贫、甘于奉献。平凡的工作,不被理解的工作,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期盼准确的地震预测预报,期盼有一朝一日不被人骂。别无他求!

    他们真的就别无他求吗。不。他们也有所求——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同人共乐千秋节

    乐不可无 乐不可极 乐事还同万众心

 

    这也是所有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是每一个憧憬幸福的人心中的大同!晋祠里的那副对联一直在他们的耳际萦回。

 

责任是支撑他们的信念

 

    这是太原地震台前兆室每天上午9点的工作。前兆监测室主任张建桢这个月带班。这一天,他带着陈常俊等三位同志,拎着仪器,扛着标尺,每天按着例行的一千多米的固定小路,31个点和标志礅,顶着烈日和严寒,走一个多小时,不厌其烦地测量着。夏天三十七八度的高温,蚊蝇叮咬,汗流浃背,可仍见他们纹丝不动测量的身影。冬天,零下十三四度的严寒,十五斤重的丈余标尺,扶着不能戴手套,手冻裂了,肿了,没有一声怨言。那怕是假日游玩,亲人住院,水位上升或下降,温度升高或降低,监测中的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只要一个短信和电话传来,他们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马上回到自己的岗位。

    跨断层短水准测量,要精确到0,001毫米,一年365天,他们用仪器每天测量,从不间断;野外试验站地磁场测量,一季度一次;地震数据测量,四年一秒不断;21套地震仪器,一秒产生一组数据,一年三亿五千万组数据,每一组都不出差错。 

    每次到点上进行流动地磁观测,都要穿过灵邱到广临山路上那段崎岖险峻的悬崖,一日,陈常俊等三人坐着“猎豹”在崎岖的山崖边行驶,忽然,迎面来的一辆大货车暴胎了,向他们冲来,幸好司机反应快,及时躲闪,才幸免于难。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的信念?那就是责任。责任,多么给力的信念!

 

不放过异常现象的蛛丝马迹

 

那些形似心电图形的地震监测仪,记录着长短不一的波形和峰值。纵波叫P波,横波叫S波,从这个波形,观察地震波的波动。他们测报出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和裂度,准确判断深震、浅震、远震、近震。不放过任何地质异常的蛛丝马迹。

用仪器测震,人为的影响不少。周围来往行驶的车辆,会引起仪器的电压变化,就连小偷偷电,也会响起警报。以至于误认为地震。这就需要仔细辨别,作各种干扰的排除。

夜间熟睡的时候,警报拉响,就一骨碌爬起。多年来,每一个人自然形成紧张的情绪。一些年龄大的还患上了失眠症。

 

考学的偶然经历使她与地震事业结缘

 

    前兆监测室主任张亮娥与地震事业是出自于偶然的考学经历。

    1987年,她初中毕业时,有30多个中专招生,她选报了地震学校是冲着有一个不错的饭碗。后来,她有幸上了大专,并以优秀成绩来到了太原地震台,被分在台里偏远的武家寨村观测点。武家寨三多:蛇多、鸟多、老鼠多。吃饭的时候,冷不丁贴着墙边就会游来一条蛇,晚上睡觉,那丝丝拉拉,啮咬不断的中午会把你吓一跳。寂寞、沉闷,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每天,他们相依为伴的只有仪器和电视。她在这里一呆就是六年。除了工作,还要生火做饭,粗活重活,样样都干。

    1997年,张亮娥有了儿子,假期一满,她就抱着婴儿来值班。一天晚上,熟睡中的张亮娥被警报器叫醒,她与同事一起带着铁锹追到了村外,赶走了窃贼,避免了损失。

    她的爱人一直在外面搞工程,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她独自带着孩子,在荒僻的小村里的过着单调的生活,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毅然决然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

    孩子要到县城上幼儿园了,她又要远离孩子了。孩子多想和妈妈多呆一会。每到晚上,她都会听到那望眼欲穿的呼唤,妈妈,你今晚回来吗?孩子,妈妈忙,妈妈忙完就一定来陪你玩。可她却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

    亲人们也支持她的工作,很少让她为家务操心。父亲脑梗,从不让她请假回来帮忙。丈夫只要回来,就奔波在两家老人之间。要是没有这样的理解和支持,她撑不住。

    从中级职称到高级职称,似乎是对张亮娥业绩的肯定和回报。“其实,我没有大的梦想。”张亮娥一句平实的话语道出,在荣誉和光环中,偶然中包含着必然。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人们亲切地叫她花姐

 

    总是笑眯眯的测震监测室主任赵春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花姐。花姐善良、温和、真诚、敬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有人在工作上有了闪失,她对事不对人,从不当众给人难堪,而是采取兄弟姐妹式的沟通和帮助,耐心疏导。因此,许多人喜欢她信任她支持她。

花姐生病住院了,来自各方面的关心从四面八方涌来。她的病房,常常围满了许多人。手术前,同事给她梳头洗脸。说许多宽慰的话。大家说,什么叫和谐,这就是和谐。

 

“业务修理工”

 

    在一个废弃的测报旧山洞,至今摆放着一台台报废的旧设备,积满灰尘和生锈的20多台老式的1500计算机,忽然打开了办公室主任王春和情感的闸门。

    那是当年最常用的武器。每当故障出现,工作全都扒下。拿到外面修,开个后盖就要三百元,五台就是1500元,还要搭上许多时间。那时的1500元相当于现在的1.5万元。再要换配件,就更不知要花多少钱。不吭不哈的王春和就动起了心思。

    一天,他去一个单位的维修站。你是干什么的?你来看什么?你没有看门上的“闲人免进”?他不甘心,又找来书本,每天看到凌晨二点。接着,他把1500搬回家,拆开零件散落在一桌,安上,再拆开,再安上,再拆开。如此往复。

    吃饭,你听到没有,还不睡,咋哪。

    爱人发脾气了,他全然没听见,依旧折开,安上,再折开,再安上。

    真是疯了,你作啥嘛,你也不是修理工。做啥鼓捣它,你是疯了不是?

    他又买来了配件。他终于把五台计算机修好了。真好,没花钱。这时候,王春和的名字在山西省的地震系统传遍了。10个兄弟台站,包括省台,所有的1500计算机出了毛病,都来找他。

    白天没时间修,他就晚上修,修到三四点,做啥嘛,一分钱都不赚,你亏不亏啊?妻子把他骂得个狗血喷头,他像没听见一样。

    从1995年开始,他整整修了8年。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好处,却落下了8年的埋怨。但他连续6年获得山西省地震局优秀工作者。

                     杂家杨世英

 

2003年,太原地震台上马新的仪器。此时的杨世英也学着当年老同志的样子,没有专门的维修知识,就边学边干。

    杨世英在太原地震台成了有名的杂家。会测报,会地震仪器维修,甚至还学会了家电维修。附近的老百姓都把黑白、彩电拿出来让他修,与老百姓的关系很融洽。杨世英还潜心钻研,专门编程一套新的软件,使大家用起来十分方便。

 

            为年轻人成长铺路搭桥

 

    为了培养出学科尖子,成为大台站全面的多面手,太原台注重年轻人的培养和传帮带。在太原台,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好的风气,要求别人做好,尽可能自己做好。太原台一班人认为,宁肯自己的工作量大些,也要为年轻人的成长工作做的细些、多些。分管业务的闫计明副台长处处为年轻人的成长铺路搭桥。光会一个手段不成,多手段还要加任务,才能成为现代科技的全面手,近年来,他们每年搞二三期培训,还让他们到国家地震局岗位培训轮岗,一是学习,二是设置岗位,给他们上课题,压担子。在寻址搬迁、项目建设上,多用年轻人。他们开办了食堂,以这种方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这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体贴的平台。

    年轻人有了成长的舞台,积极性和干劲更高了。

    2010年—2014年太原地震台在全国200多个台站中,连续五年十一项地震观测资料质量全国统评获得前三名。此外,他们还主持有5项中国地震局项目、20余项山西省地震局项目。撰写论文20余篇,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西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0年荣获全国地震系统集体一等功,2006年至2013年连续8年被省直工委评为省直文明和谐单位标兵。

 

                成功预报不是不可能

 

    如今,地震灾害的复杂性使得地震测报的标准越来越高,做到震中位置不超过十公里误差,震级不超过0.2级,发震时刻精确到秒!然而,社会的疑问仍在打着问号。行吗?你们行吗?!

    他们并不为这样的怀疑而气馁,依然在与地震波赛跑。如今,终于看到了地震测报的希望。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2014年10月7日云南省普洱地震,都有了成功预测的记录。抢在了地震波到达前把消息传了出去,争取了宝贵的应急反应时间。而青海玉树地震,就发生他们身边的兄弟单位。尽管还有不同的争议,尽管地震测报还有许多短板,尽管地震预警还有不少盲区。不管怎么说,成功的预测预报,即使是偶然,即使是巧合,即使科学根据不足,即使有无数个即使,他们仍然对那一线希望充满了信心。

    “十五”以来,实施台站优化改造工程以来,太原基准地震台观测环境得到改善,业务技术稳步提高,各项工作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如今的太原基准台适逢鸟枪换炮,已成现代化一流国家台站。国家给了那么好的条件,观测手段涵盖测震、形变、电磁和流体4大学科共26项监测项目,有先进的测震仪、测量仪、电磁波脉冲记录仪等37台(套)现代化设备。承担全省流动地磁的观测任务,观测点32个,分布于全省5大盆地。

    如果地震测报能够过关,这该会给国家、人民作出多大贡献。一位80后深有感慨,有了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以及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更应锲而不舍地努力奋斗。

 

两代同行隐秘的心结

 

    这是地震事业的两代人。在太原地震台,有夫妻同行,父女同行,母子同行。共同的事业把他们连结在一起。也写就了他们动情而感人的篇章。

    高级工程师杨世英和爱人小孟是大学同学,双双一起从外地调到太原台,如今已是人到中年。琐碎而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难免也会出现磕磕绊绊。他俩辛苦一天回到家还要为油盐酱醋,为辅导孩子操心,每当小孟看到躺在沙发上呼呼睡去的爱人,便不忍心叫醒他。让他睡吧,他实在是太累了。

    赵春华的父亲是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的高材生,父亲退休前一直在太原地震台工作。几十年兢兢兢业业,可她从不愿提起爸爸的往事。

    春华的父亲干了一辈子地震工作,东跑西颠,两地分居,为了大家顾不了小家。以至于耽误了春华的学业。这似乎成了女儿终生的遗憾。

    沈晓松的母亲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共同的工作经历把两代人紧紧连在一起。晓松有时回家,妈妈总关心起他们的工作。现在的地震测报方法和以前有什么不同?用的是什么仪器?怎么找点?有没有交通工具?那是一个老地震工作者对地震事业的眷念和情愫。往往在这个时候,沈晓松都会淡淡地转移开话题。

    两代地震工作者为事业奋斗一生的故事,该是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两代人在地震测报路上的风风雨雨,该会给后人多好的心灵启示。可是,他们沉默无语。地震预报的不了情缘把两代人的热情向往拉得很近,但地震的未知险途又把两代人的冰封路程阻隔得很远。那种不到火候的难言之隐,使两代人的心结越系越紧。他们心照不宣,悄悄地将这个心结埋藏在心底。有朝一日,让蓄积的温暖情愫化开郁积已久的心结!

  

评论(共 6 篇):

  评论者: 梁世忠

发表时间:2016-2-7 12:01:45

给范兄拜年,祝猴年大运,万事顺意!   

 

  评论者: 范建

发表时间:2015-8-3 8:28:26

迟到的祝福.祝付站长,谢力,小蔡,徐大姐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评论者: 徐同联

发表时间:2015-7-31 14:19:15

祝范䢖八一快乐。   

 

  评论者: 蔡国富

发表时间:2015-7-29 9:52:47

老师就是老师,写人与事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入木三分,经您之手一描述,让许多人对地震预测工作者多一份理解和了解;让更多的民众知道他们工作、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早几年我在担任公安交通报特约记者时,曾采访过一位公安局长,他说作为公安局做是主要的,但宣传更重要,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理解我们公安干警,要不然老百姓会认为我们只拿纳税人的钱而不替纳税人办事,他的话虽然通俗点,但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其实我们部队的宣传工作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评论者: 谢力

发表时间:2015-7-29 8:16:20

在未知领域不断的探索,平凡者背后是信念的支撑,感谢您写的报道,让我看到了追求科学付出的努力。   

 

  评论者: 付根利

发表时间:2015-7-28 23:52:09

感谢范建的文章,对经历唐山地震的空六军战友理解地震工作者们.   

 
   

共 6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5-1 9:59:58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