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张建平 
部队: 军直  北空政治部组织部 
部门: 通信一连 
职别: 北空政治部组织部科长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所有篇目(共74篇)

标题:

美丽的哈瓦那(图文)  

发表时间:

2009-9-18 17:16:42

更新时间: 

2011-2-23 9:27:28  更新者: 张建平

关键词:

图文  

  [这是对本篇第 14844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美丽的哈瓦那

    美丽的哈瓦那,

    那里有我的家,

    明媚的阳光照新屋,

    门前开红花......

    这是一首当年十分流行的革命歌曲,歌名就叫<<美丽的哈瓦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那个时候的孩子----对这首歌耳详能熟,一直到今天,我也还会唱这首歌,歌词全部都记得。循着记忆中美妙的旋律,我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的确,和歌词唱的一样,加勒比海岸边的这个国家古巴以及她的首都哈瓦那真的很美很美。

 

    歌中唱到的“门前开红花”,就是这种在街头巷尾开得红火烂漫的红花,我特意问了导游——中国去古巴留学的一位小伙子,他告诉我说,花的名字叫古巴杜鹃,而且是中国人起的名字,他还告诉我,这首歌不是古巴人写的,因为刚来哈瓦那的时候,他们去卡拉OK想唱这首歌,古巴人一脸的茫然,他们不知道世界上还会有这样一首歌唱他们国家的歌曲,因此也根本不可能有这首歌的OK伴奏。这多少让我有点失落

 这是古巴第一广场——革命广场,有点象我们的天安门广场,但规模小多了,而且十分破旧,古巴政府没有钱去修,就让它这么破,周围有几座楼,古巴的国防部也在其中,说到国防,别看古巴国家小,一千多万人口,兵力可不少,大概有一百万军队,我见过他们的军人,穿着土黄色的军装,跟越南军队的素质差不多,国家没有钱,没有办法的事

 著名的黑旗广场,也叫反帝广场,那些黑旗是为了纪念在大革命中牺牲的革命者的。卡斯特罗经常在这里发表反帝演讲,如果下雨,那些拱形的架子就可以盖上蓬布遮雨,不会因为天气而影响革命情绪,这是我用摄像机拍的16:9的画面,清楚吧,这也要得益于古巴的蓝天白云,那蓝天,真叫一个蓝,古巴还没有改革开放,全国没有污染,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一个字----穷,穷得那么干净,你想啊,每人的月工资也就十几美金,而买一台中国产的液晶电视机要三百多美金,你们自己算吧,要干多长时间才能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这是一座老侨民在异国他乡的战争中奋勇牺牲的纪念碑,是推翻西班牙殖民地战争时留下的,时间可早了去了,早些年,中国人最多在古巴大概有十几万人,1968年古巴大革命后,大部分去了美国加拿大,现在古巴的老侨胞1000人左右,都已经年老体弱,身无分文,回不了故乡。导游说,近年来到古巴留学的中国人不少,主要是在哈瓦那大学,这个大学在世界上的排名还行,新来的中国人大概有2000人左右,主要是留学,办绿卡的人十分少,主要是古巴的社会主义式的管理太严格了,禁止移民,除非跟古巴人结婚。中国人跟古巴人结婚?谁愿意呀,那不就是找一农民吗!再说了,古巴的经济太差,要啥啥没有,就中国女孩子现在的消费观,都受不了那苦!小伙子找一个漂亮的古巴女孩倒有可能,不行就带回来,养着,古巴漂亮女孩倒是挺多。下面我还会向你说古巴的生活的,往下看

  

 这就是古巴人最值得骄傲的东西----雪茄烟,其中的一个品牌让中国人叫俗了----"狗尾巴"(音译也差不多)是其中最好的雪茄烟,都是纯手工的,贵哟,要花二三百人民的币才能买一棵精装的烟,也有盒装的,12支一盒,也便宜不了多少,不过既然都到了古巴了,还在乎那几个钱,我看中国人都在买,不会抽烟的也买----比如我,拿回来作纪念

 这也是古巴人值得骄傲的东西----朗姆酒.有点闻名于世的意思,买!但不能多买,每人只能两瓶,要不然海关不让你过.其实让我多买我也不要,太沉了,谁老背着它呀!回来以后我喝了,真的好喝,劲大,四十多度,味正,好!谁要是再去,如果体力允许,别忘了给我带两瓶回来!

 看吧,这就是古巴的豪华的交通工具,也是闻名全球的一个景色----古巴的老爷车,看它"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样子,你奇怪它居然能在马路上跑!据我这些天的了解,感觉从"古巴大革命"以后,她的社会经济就停滞不前了,保持着可怜的"原始状态",看那路面,坑坑洼洼的,再看后面的民房,摇摇欲坠,您再往下看,那小巷,真切地反映了古巴的社会真实面貌 

 

 人力三轮车----走遍全世界,就这玩意儿长得都一样,这也是古巴社会主要的交通工具,真正体现了古巴社会的生活水平 

 古巴的老城区,也是现在的文化区,有点旅游中心的意思,这个国家刚刚有了对外开放的萌芽,但也是仅此而已,据导游说,老卡(也就是卡斯特罗,古巴都这么叫)看到中国的进步,其实也想改革开放,但是再仔细想想,一怕美国人算旧账,他离美国太近了,才一百六十海里,二是怕新生的政治力量反了他,三是快退休了,不找那个麻烦了,所以,小卡(劳尔卡斯特罗)上台后,也没有动这个念头。其实经济发展是历史的自然,个人的力量和政党的控制都不能长久,早晚的事,所以晚做不如早做,中国不就是个例子吗?在这儿照张相吧,留个纪念,一路上都是我给别人录象和照相

 盛装的古巴女郎,拿着雪茄和鲜花,她们是陪照女,照像要钱,给钱后她还要和你说上几句,她们以为全世界的人都懂西班牙语,天知道她说的是什么,我没有让她们陪照,你要知道,语言不通会惹出麻烦来,虽然古巴人明显地对中国人很友好。一般地来说,在国外,无论是谁,主动向你说什么你都装作没听见,或者多摇头,千万别以为自己听懂了,胡乱点头晃脑,说不上就能惹麻烦

装酷的古巴小伙,当地的猛男,咋样?挺威风吧,就是口袋里没钱,要是有钱,谁干这个!他是这个杂技队的保安兼收款员,不给钱就用后背挡你,让你录不成像

 这是街头杂技队稍近一点的照片,让那个小伙子捣乱,拍照录像都受到了影响。其实这要是说起专利来,应该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现代的古巴人传承了华侨带过去的文化元素,弄成了这样,看外国人踩高跷挣中国人的钱,挺好玩儿

 殖民地时期的西班牙总督府,典型的歌特式建筑

 作家海明威曾经住过的酒店,叫来叫去的也就成了海明威酒店了,后面墙上的照片是海明威在这里居住时留下的照片

 又是一处老爷车集中停放的地方,展示着"大革命"的成果。对了,我也看到过新的汽车,甚至还有现代汽车如伊兰特等等,更让我惊奇的是看到了中国安徽产的QQ小汽车!真是象见到了亲人一样,但又有点好笑,QQ也能出口?但愿古巴人千万别因为贪便宜把QQ当成中国汽车工业的代表作

 这是一处天主教堂,这个和别的国家都一样,因为上帝只有一个。和别的国家不一样的是,古巴共产党员也是天主教徒,听起来感觉怪怪的是不是?因为共产党是唯物主义者,也就是说是无神论者,共产党员当天主教徒,这不是从认识论的本原上有了问题?我没有过多地考虑这个问题,我管不着人家的事。但是当古巴党的利益和教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利益

 照片左面的是什么东东?右面的好说,是辆出租车,这左面的呢,左面的东东刚开始也让我摸不着头脑,一问才知道,也是一辆出租车,叫椰子壳汽车,古巴特色的出租车,又凉快又节能,真是挺有创意的,所以我把两辆车抓拍在一起,看看,是不是挺好玩的?

 真正的古巴血统的女孩子,经营特色旅游纪念品,价钱还算公道,绝对货真价实,我花了二百多美金,买了好些玳瑁装饰品和手饰,要知道,是玳瑁啊,绝对值,海关如果不查不禁止,我就买个完整的回来!但是不行,没敢找那个麻烦,另外,我们都不会西班牙语,砍不下价来,要不,还能买到更好的东西 

小学生们,看到我们这些外国人,很是诧异,她不知道,当年象她这样年纪的我们,是怎样满怀深情地唱着那首关于哈瓦那的歌,幻想着她们的这片国土,幻想着反帝阵营中这个不屈的国家

 我们下榻的金海湾旅游度假村,风景太美了!

 加勒比海岸,美得不可言状,难怪美国人和其他强权国家对古巴都垂涎三尺

 

 到了古巴才知道,古巴60%都是白人,也就是西班牙的后裔或混血儿居多,在公路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女孩子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天太热,都是这种装束,很自然,别样风情地美,你看这海滨女孩,她对中国人很友好,不躲避我的拍照,我照了好多张,挂到网面上时,真是怎么也舍不得删掉这两张同样式的照片,她和加勒比海的风光一样,太美了,太纯了,如同海里钻出来的一条美人鱼,一个精灵!

 我在喝朗姆酒勾兑的鸡尾酒,这是海明威最喜欢喝的一种酒,里面还加了几片薄荷叶,说不出什么味道,就是劲儿大,上头

 喝鸡尾酒的情侣,这个不是本地人,因为度假村里的消费太高

 金海岸度假村

 

 古巴机场内部。导游早早把我们忽悠到机场,我们也没有说什么,反正机场有免税品商店,我们可以放松地玩一会。结果是各种各色的旗帜挂了不少,什么免税品都没有,让我们非常失望,真是一个革命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啊

 这是个富有的古巴女孩子,能有手机而且准备和我们一起飞巴黎,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问,为什么你的这篇文章里没有华侨的照片呢,也有战友打电话给我,让我加一些侨民生活的图片的文字,对不起,我不能加,因为关系到我的工作方面的事,请大家一定谅解

 社会主义的古巴首都哈瓦那国际机场,再见,古巴,再见,火红的杜鹃花,梦幻般的记忆和永存心中的新鲜的景色,和我的文章一同献给你,加勒比海美丽的国度!

 书摘:<<古巴华社掠影>>  

古巴共和国位于加勒比海的西北部,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80万,66%为白种人、12%为黑人、22%多为混血人种。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全国划分为14个省,1个特区(青年岛特区)。省下设169个市。

  1492年10月27日,哥伦布首航美洲时发现古巴岛,将其误认为是大陆。1508年,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他的部下进行勘察,绕古巴岛航行一周,证明它不是大陆,而是一个美丽的大岛。哥伦布来到古巴时,这里已经生活着瓜纳哈达贝伊人、西博内人、泰伊诺人和太平洋原始部落土著印第安人。1510年,西班牙殖民者用武力征服古巴,使古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790年古巴出现初期独立运动。1867年,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古巴开始了要求独立的十年战争,由卡洛斯·马努埃尔·塞斯佩德斯和多米尼加人马克西莫·戈迈斯发起古巴第一次战争。1898年美国借口“缅因”号装甲舰在哈瓦那海湾爆炸,向西班牙宣战,打败了西班牙,占领古巴。1902年5月20日古巴成立共和国。

  古巴的华人社区有150多年的历史。当时,非洲黑奴在欧洲渐渐不受欢迎,中国成为欧洲廉价劳动力的新来源。1847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为了加紧对古巴的控制和掠夺,以“契约华工”的名义,将大批广东人、福建人拐骗到古巴当奴隶。当年6月3日,一艘西班牙快速帆船载着第一批来自广东省的206名劳工登陆,当作奴隶,拐卖到古巴。12天之后,另一艘英国帆船也运载着365名中国苦力的幸存者进入哈瓦那港口。自此,在古巴开始了一种新的奴隶制。到1874年,被贩卖到古巴的华工达14.3万多人,途中被虐待致死者1.7万多人。这些“契约华工”抵达古巴后,随着被转卖至各大庄园从事甘蔗、水稻、薯类和蔬菜的种植,在甘蔗、烟草和咖啡种植园内当苦工,过着牛马不如的奴隶生活,不少人受尽折磨甚至惨遭屠杀,埋骨异国。

  1886年古巴废除了奴隶制。多数契约华工成为自由人,除了从事农业外,相当一部分人逐渐转入城镇经营商行、杂货、洗衣、旅馆、小作坊等。很多华人在这一时期把他们的整个家庭都带到加勒比海的这个岛国。20世纪初,古巴华人社区全盛时期人数达3万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居住在哈瓦那,第二大华人社区是古巴东部的圣地亚哥城。

  1868年和1895年,古巴爆发了两次反对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的独立战争。广大华侨与古巴人民一起为争取独立自由而斗争。华工们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善战,坚贞不屈,许多人血洒彼邦,壮烈牺牲,为古巴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古巴华侨华人在为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得到古巴人民和政府的高度赞扬。1898年古巴终于赢得独立,为古巴独立而战的华工们被光荣地载入古巴革命史册。

  随着时间的推移,旅古华人中的少数人从故土择偶,其余的大多华人则同当地的黑人或混血人通婚。为维护自身利益和生存需要,旅古华人相继成立各种宗亲会、同乡会。旅古华侨带来的中华文化也成为古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为繁荣古巴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巴革命胜利后,华侨富商和许多华侨移居美国和加拿大等地。1968年古巴实行国有化,将城市中小企业、商店一律收归国有,一些华侨转为国家职工,再次出现华人移居别处的移民潮。从六十年代中后期至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近二十年,中古关系处于困难时期,华侨华人在古巴社会中不同程度受到歧视。由于古巴长期被美国封锁,且实行严格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允许市场经济和私营企业发展,整个国家经济较困难,华侨华人更是逐步减少。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大量的中国人移居世界各地谋求发展,但古巴革命胜利40多年以来,基本没有新的中国移民。据古巴官方1999年统计,目前在古华侨华人不足1000人,混血华裔约2万人。他们主要居住在首都哈瓦那,少数人仍居住在圣地亚哥。在哈瓦那的侨团中以中华总会馆为首,总会馆下辖13个侨团,且都有自己的会所,这些会所主要集中在老唐人街。老唐人街上的楼宇为早年老华侨所购买。据中华总会馆最新统计,目前加入总会馆和各分会馆的华侨、华人、华裔共2806人,其中华侨华人292人,持中国护照者144人,他们中98%的以上的人居住在哈瓦那市和哈瓦那、圣地亚哥两省。多数华侨华人是在中国本土出生的,不少人已经七八十岁了,年迈体弱,丧失经济活动能力,经济来源靠领取当地政府退休金、抚恤金、总会补助或靠国外亲友接济,生活艰难,也有少数人经营中餐馆。其余一些人为教师、公职人员、小商小贩、清洁工人、军人、学生等。华侨华人维护侨胞利益、热爱祖国,维系中华文化在古的影响,促进中古友谊的热情不减当年。古巴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十分珍惜,顽强地保留华人文化传统。大多数年轻的古巴华人不会讲华语,只会讲西班牙语。为了恢复年轻一代对祖先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他们开办华文班,教年轻人讲华语、读华文。还开办太极拳和针灸课。

  中华总会馆是古巴华侨全国性最高机构。1893年创立于哈瓦那,最初集资4.6万余美元购置馆址和修建两幢楼房作为会馆产业和会员活动场所。总会馆在古巴各省设有分会馆。其总理(后改称主席)、书记等职员、均由各侨团、各商号代表选举。中华总会馆早期由中国国民党和中国洪门民治党驻古巴支部管理。中华总会馆致力于华侨慈善、福利、文化和教育事业。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中华总会馆选出新的领导机构。目前的领导班子是由古巴各侨团主席组成的17人执委会,平均年龄69岁。主席周一飞先生任职多年,其弟周卓明任会馆中西文秘书。周家两兄弟热爱中国,热心公益,是侨界既能说粤语又能讲普通话,并懂得居住国语言的难得人才,在侨抱中有较高威望,受到广大华裔的拥戴,在古巴官员中也口碑良好。每逢古中两国重大节日,总会馆均举行庆祝活动,平时负责处理侨务,领导中华药店、中华书店、《光华报》,管理中华义山和办理华侨回国及各种福利事务。

  总会馆属下的颐侨院,集体看护超过150名社区里年纪最大而经济最为穷困的老人。由于得到政府的资助,一家华人餐馆每天为老人们提供免费的三餐。颐侨院已交由古巴政府管理,颐侨院优先接待老侨。

  会馆目前有一所开办八年的华文学校,由一位曾在中国留学五年的古巴人执教,约有三十名学生,多为华侨华裔子女,免交学费。中文学校只有一间教室,设备极其简陋,教材是老师自己从中国带来的“初级汉语”,学校每周上课三个学时。目前主要困难是缺乏中文教师,其次是缺少经费。

  会馆下属办有古巴唯一一家华文报纸“光华报”。报社社址在哈瓦那中心地带的唐人街上。“光华报”1928年创立时是日报,由于条件困难,现在是只剩四页的周报,报纸己由原来的每周一期改为两至三周一期,发行量500份。编辑部在低矮昏暗的阁楼上,除一张总编辑用的旧办公桌外别无他物。两位年逾七旬的老侨身兼记者、编辑和社论撰稿人数职。《光华报》的消息来源于新华社、中新社和古巴当地报纸,也有他们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华区消息。楼下的印刷车间用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一台老掉牙的印刷机和残缺不全的铅字、低劣的纸张由古政府定期提供。尽管条件艰苦,但老华侨坚持出报,顽强地保留华人文化传统,使这份只有4个版面的报纸成了弘扬传播中华文化、联系华人华侨的重要工具。目前,在古巴华人中,识汉字的越来越少,大部分华裔都不会讲中文。古巴华人现在最担心的是老侨年事已高,没有合适的接班人。老侨们也为此十分忧虑,担心祖国的文化在古巴断了血脉。

  中华总会馆除了配合我大使馆组织欢迎和接待我访古的各种团组外,每年的国庆、元旦和春节等重大节日,都组织庆祝和娱乐联谊活动,以发扬和继承中华民优良族传统。近年来,华裔艺术家在首都各区举办了多次绘画展览。每周两次在会馆组织太极拳,武术爱好者来此习武练拳。会馆还尽量为侨胞办好福利事业和养老送终事项。多年来一直坚持为会员配发中成药和一定数量清凉油、味精和酱油。另外会馆还聘情了华裔在会馆设立医疗室,每星期六上午为会员免费看病。目前古政府管理的“颐侨院”接受无亲人照看的老侨入院养老。每年春节前,中华总会馆代表陪同我驻古使馆人员前往慰问侨胞。目前在该院养老的老侨有20多人,最大的为98岁。另外会馆还尽力管理好华侨公墓“总义山”,安排为华侨送终。古巴华侨已形成习惯,凡老侨亡故,无亲属者,所属侨团均负责安葬,并在“光华报”刊登讣告。

  除了中华总会馆外,古巴洪门民治党(又称古巴致公堂)。是中国洪门民治党驻古巴总支部,也是古巴第二大侨团。古巴洪门民治党总部设在哈瓦那,另在圣地亚哥、关塔那摩和谢戈德阿维拉市设有分部。故巴洪门民治党重视兴办公益福利事业,并致力于团结古巴华侨、华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以及促进古巴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目前共有会员300多人,主席李生。“民治党”开设有老人食堂,每天为困难者免费提供早午两餐,已坚持数年。

  此外,古巴华侨社会主义同盟是古巴第三大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盟及机关报《光华报》因政治上“左倾”,而被古巴政府取缔,1959年后向政府申请登记,改为今名,是古巴华侨华人社会中规模较大,且有一定影响的社会团体之一,现有盟员150人。古巴社会主义同盟注重文化事业,办有一小型中文图书室,大部分为我驻古使馆赠书,也自行收集各类中文书刊报纸。

  其余社团为“黄江夏堂”、“李陇西公所”、“九江公会”、“龙岗公所”、“余风彩堂”、“安定堂”、“朔源堂”、“至德堂”、“陈颖川堂”和“中山自治所”,其中龙岗公所也办有老人食堂,免费为困难老人提供午餐,已有十几年。除总会馆和九江公会外,其余侨团都经营着中餐馆,作为社团发展的经济来源。

  古巴政府为管理华侨华人事务设立了华区促进会,其上级领导机构——古巴历史学家办公室的负责人是古共中央一名政治局委员,所以华区促进会在古政府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限,其活动受到政府的直接掌控,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华区促进会工作人员均领取政府人员工薪,政府每年拨给一定的活动经费。该会的领导班子也由政府任命。华区促进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大型活动,弘扬中华文化,为促进中古两国人民的友谊做了大量的工作。华区促进会办有武术学校、舞狮队、粤剧班、中国商业一条街和一所华文学校。

  华区促进会由于具有政府背景,有一定权限,经济条件较好,工作人员享受政府待遇。因此,华区促进会及其人员有一种优越感,造成他们与唐人街其他社团存在一定矛盾。我们利用出访机会和他们来华访问的机会,针对问题做思想工作,鼓励华区促进会加强与老唐人街华侨华人社团的沟通,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做老社团的工作,希望他们与华区促进会搞好关系,依靠政府的支持发展自己。目前,华区促进会计划对老唐人街中华会馆属下面临倒闭的医院、报纸等有关部门进行接管和扶持,改造老唐人街,将老唐人街和华区促进会所属的新唐人街两块地方连成一片,建成一条繁华的“中华步行街”。

  目前,古巴侨务面临许多困准。首先是一些重要侨团面临领导层老化,侨领大都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多数文化水准低,西班牙文差,与居住国当局及广大华裔很难交往。现领导层的年龄、语言、文化结构与三分之二为华裔青年的会员现状极不协调。另外唯一的中文报纸——《光华报》社人员青黄不接,设备陈旧。急需寻找青年人接班,并寻找资金,更新排版印刷设备。现在的唐人街正在经济不景气中挣扎,唐人街的“医疗室”缺少药品和简单的医疗设施,如理疗仪、针灸用具等。唐人街上的中华药店无货可供,据了解2003年全年每位会员仅配给了7盒清凉油,华人商店里的酱油和味精早已缺货。再就是华文教育问题,旅古华侨华人越来越少,几万华裔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越来越淡薄,急需加大宣传中华文化的力度和增强华文教育的力度。

 

  

评论(共 42 篇):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11-2-23 9:27:28

感谢袁玛瑙战友的关心和鼓励!我一直欣赏您的名字,总觉得您一定是和这种玉石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不了解情况,不好妄猜,哈,随便说说而已,欢迎到北京来做客!    

 

  评论者: 袁玛瑙

发表时间:2011-2-21 16:23:06

   交谈式的解说,内容虽不少,但循序渐进,看得很轻松。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11-2-21 10:18:41

谢谢先庆,谢谢小海!尤其是小海,好久不见了,你家的那只小猫还好吧?我最近忙了一些,找个时间还是要多聚聚,方便的时候联系我   

 

  评论者: 杨小海

发表时间:2011-2-18 20:34:07

罗政委说羡慕,其实真正令人羡慕的是你耶!   

 

  评论者: 曲先庆

发表时间:2011-2-18 18:45:31

谢谢!坐家享受了一下古巴风土人情。配文挺好,有两张风光拍的也不错。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11-2-18 16:31:42

    大家好,有一位热心的网友看到我的文章,给我发来了邮件,我一看,还真的不错,又和他通了电话,为了加深大家对古巴的了解,现在全文转发如下:
    你好,偶然看到你的这边博文:http://www.728k6.cn/in/disp_mem.asp?id=4085,写的不错,不过里面也有些对古巴不太准确的认识,可能是因为你在古巴时间比较短,也没条件得到更准确的信息,我希望能给你补充一下。
    中国人和古巴人结婚的,其实并不少,我的同学、朋友里就有好几个是和古巴人结婚的,娶古巴人、嫁古巴人的都有。
    朗姆酒,出古巴,古巴海关是不限量的,中国海关对居民的限量是免税1500ml(即两瓶),多了也不是不让过,不过就要交税了。
    至于那个“老爷车”那张嘛,哈哈,我相信你看到老爷车了,不过没照对。那张照片里的是80年代苏联生产的拉达之类的,在古巴也还算不得老爷车。古巴的老爷车都是四五十年代生产的,大部分是美国车。就像你下面一张照片里拍的停车场的老爷车。
    “老卡”的叫法是在古巴的中国人都这么叫,古巴人不叫他“老卡”,而是“菲德尔”(Fidel)或“总司令”(Commandante en Jefe),而“小卡”的叫法,估计是最近几年才在古巴中国人之中流行起来的,以前我们一直都是叫“劳尔”而不是“小卡”。
    总督府应该是文艺复兴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顶,总督府没有。古巴有些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有一个在华人区附近的大街上就有。
    海明威住的酒店叫“两世界酒店”(Hotel Ambos Mundos),欧洲游客一般都知道Hotel Ambos Mundos,“海明威酒店”估计也是最近几年在古巴留学的学生叫出来的吧。
不知道你在古巴仔细观察没有,很多车都是中国的。不用担心古巴人会把QQ当成中国汽车工业的代表作。在古巴人心目中,中国车最有名的是宇通。现在古巴满街跑的都是宇通车,而且古巴西语里,现在有了新词,autobús(西班牙语的大客车,古巴多用guagua这个词)也可以说是“Yutong”。古巴的汽车,还有吉利自由舰、北京吉普(军车)、上海五菱(小皮卡,这个比较少),哈瓦那的垃圾车也是中国产的。
    有句话你说的不是很准确,不是“古巴共产党员也是天主教徒”(这句话容易让人以为古巴的所有共产党员都是天主教徒),而是“古巴共产党允许党员信教”。这个政策也是九十年代以后古共加入党章的。
    你下榻的那个度假村,应该是在古巴北岸(哈瓦那附近)的吧?实际上那不是加勒比海。展开地图看一看就可以发现,古巴正好位于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大西洋之间,地理位置非常好(所以叫做“加勒比海的金钥匙”),而古巴北岸大部分实际上都是墨西哥湾,南岸才是加勒比海。古巴白人居多是对的,不过你那张照片里的女郎看起来不像古巴人哦,像外国游客。古巴白人和欧洲白人从外形上也是能看出来有区别的,在那边生活时间长了就能分辨出来。
海明威喜欢喝的那种鸡尾酒,是古巴最有名的鸡尾酒之一,叫做莫希托(Mojito),使用当年的白朗姆酒、青柠汁、砂糖、苏打水和薄荷叶调成的。哈瓦那机场里没免税品,这倒是真的。因为机场里面免税店的商品和外面不免税的价格是一样的。
    我曾经在古巴生活过三年多,最后一年在哈瓦那工作,就住在你博文下面的书摘里提到养老院“颐侨居”里,而且就是教古巴人汉语的。颐侨居就位于第八章照片(就是照片右侧有个“北京酒吧”,旁边有辆黄色小车的那张)那个路口的对面。那个曾在中国留学五年的古巴人,以前是我的同事,叫做陆海天,是大山的同班同学。他的北京话讲得非常好,而且曾经是卡斯特罗的翻译(卡斯特罗现在的汉语翻译是他夫人)。
    书摘里对华区的情况介绍基本上是准确的。民治党除了在文中提到的几个省之外,在我以前留学的维亚克拉拉省也有分部,会址在省会圣克拉拉市。分部主席姓孙。民治党和国内的民主党派“致公党”实际上是同源的。如果你到民治党总部参观的话,就可以看到广东一些致公党赠送的锦旗等。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10-9-5 10:27:06

感谢文宏战友关注我的博客!   

 

  评论者: 宋文宏

发表时间:2010-9-2 13:41:12

那地方就是好.那烟就是不错.去那儿的人就—— 好.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10-9-2 7:59:10

谢谢郭俊和祺云战友的关注,最近单位搬家,没有网线故很少上网,祺云什么时候回来啊,故土乡音最难离啊,呵呵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10-8-30 12:39:22

谢谢伟华,你真是有心人,让大家完美地享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相融洽的美好,这两天单位搬家,刚刚能上网,特此作复,谢谢!   

 

  评论者: 刘祺云

发表时间:2010-8-27 8:49:57

和你一起逛古巴,图文并茂,谢谢你的!   

 

  评论者: 郭俊

发表时间:2010-8-27 7:56:43

古巴是有骨气的民族,老卡是英雄.谢谢你详细介绍古巴!   

 

  评论者: 赵伟华

发表时间:2010-8-27 6:18:45

建平:您好!
这首歌现在的名字是《哈瓦那的孩子》,美妙的音乐和童声合唱的确很好听,这是一首当年十分流行的革命歌曲。您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那个时候的孩子----对这首歌耳详能熟,一直到今天,我也还会唱这首歌,歌词全部都记得。]我深信不移。看到您详细的描述哈瓦那和对古巴的那份情感,我在2009/9/20那天就被您感动了。所以,当天就在您的博客留言里加载了现在音乐背景,以此来和您共享美丽的哈瓦那,以及我们过去也曾美好的童年。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10-8-9 8:03:29

谢谢了,是哪位好心的战友找来这首历史名歌,太好听了!留个名字吧,让我谢谢你!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10-3-15 6:25:07

太对了!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她让你想到这首歌就会想到我们的少年时代,好真是一个纯洁的年代啊   

 

  评论者: 罗永志

发表时间:2010-3-14 8:35:11

张建平战友你好:  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唱的那首歌: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阳光照醒我,门前开红花。。。。。。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10-3-13 17:09:50

谢谢永志战友的鼓励,我主要是工作的机会好,要不也不行,在部队的时候,外地都很少去,转业了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到国外,其实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可以出去走走,但是,我还是首先欢迎您到北京来!
    当然也欢迎我们的才女果果小朋友来北京做客!   

 

  评论者: 郭果

发表时间:2010-3-12 11:14:21

异国风情也有它的绚丽多彩。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一张照片一个历史!!   

 

  评论者: 罗永志

发表时间:2010-3-12 10:40:48

张建战友您好,真是羡慕您啊,您像个和平友好的使者在地球上飞来飞去。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09-10-16 8:52:46

谢谢华敏的祝福,但是我的任务比你艰巨多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09-10-2 9:02:09

谢谢穆平关注我的博客,如您所说,古巴真是一个好地方,相信到了那里,会有更多的感悟,写出你的文章来,就是远点,坐飞机坐得我屁股疼,而且在飞机上,你不坐还不行,那个难受啊,要去就得快去呵,再过几年开放了,人多了,工业发达了就不好玩了,要知道田园风光最美!   

 

  评论者: 穆平

发表时间:2009-9-30 17:20:25

张哥,本来不了解古巴,本以为那里封闭和落后如国内六七十年代呢。看了您的介绍和图片,有点向往去那边看看了,不管是不是有机会。
古巴街头的那些老爷车都是前苏联的“拉达”车,耗油量大,但皮实,坏了还很好修,开上三四十年都没有问题-----看见拉达车,感觉有点亲切。   

 

  评论者: 穆平

发表时间:2009-9-30 17:19:20

张哥,本来不了解古巴,本以为那里封闭和落后如国内六七十年代呢。看了您的介绍和图片,有点向往去那边看看了,不管是不是有机会。
古巴街头的那些老爷车都是前苏联的“拉达”车,耗油量大,但皮实,坏了还很好修,开上三四十年都没有问题-----看见拉达车,感觉有点亲切。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09-9-30 9:02:50

对了,本祥,我向你要画的原因一是画得好,二是从画中看到了当年的党峪三是战友的情谊和多年共同的经历,看到别人的画再好,也看不当年的党峪,那个属于我们青春的时光和青春的军营,当然,也不好意思在网上向你开口,怕给你惹麻烦,都来向你要,承担不得,思来想去,还是开了口,对不起,让你受累了,容当后谢!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09-9-29 15:02:01

本祥你好,国庆是回不了沈阳了,我现在忙国庆节的接待,可能上观礼台,时间太紧,我儿子在加拿大留学,大概还有两年才能毕业,这个月他从加拿大回来,也算过个节吧,他现在学习数码传媒,具体一点说是音频制作,大概情况就是这样,咱们可以再交流   

 

  评论者: 王本祥

发表时间:2009-9-29 8:38:17

前不久你说国庆回来又有变化了吗,还想游丁香湖。如现在回来,手头没有我满意的,我准备一幅,春节送给你。谢谢你的喜欢。
在打完上面文字后我知道你暂不回沈的原因了。你儿子在加拿大的情况能告之吗?   

 

  评论者: 付根利

发表时间:2009-9-28 23:02:09

凤江的考虑很好,我一直在想建立专题的相册,从技术上实现需要些时间。凤江用博客实现是一个使用的方法。请注意要分些专题,每篇博客照片不要太多,这样看起来方便。   

 

  评论者: 魏凤江

发表时间:2009-9-28 16:12:06

建平今年十一不回沈了,在北京把儿子带好也是应该的。如果大家有老照片,可以通过网上传给我,我可以建一个老照片方面的博客,把这些老照片放进去,这个工作根本就没什么难度,只是老照片不好集中啊。其实现在我手中的一些老照片也都是其他战友保存的,我基本上都弄到网上来了,只是不太集中,等有时间我好好整理一下,为战友们提供一个集中老照片的平台。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09-9-28 15:27:29

谢谢本祥洪志二位战友的关注,和你们一样,对于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不是古巴人的作品同样感到意外,听到导游说完后我怔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好半天才说,这个作者很有生活呀!因为写得很贴近古巴的生活,我还想,以后经济条件好了,旅游事业发展了,会有更多的人到这片土地上去的,感谢你们的鼓励,我会继续努力写下去,歌颂部队,歌颂生活,歌颂生命
    本祥,你若手中的画作还有几张的话,春节我回沈阳时送我一张,可否?   

 

  评论者: 王本祥

发表时间:2009-9-26 8:40:25

我没机会出国通过你及很多出国的战友的介绍了解了在报纸上不能获得的东西,希望你继续写下去。哈瓦那歌曲竟然不是古巴人的作品,我很芒然。   

 
   

共 42  篇,第1/2页 下页  末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4-20 7:49:32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