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我和”佛“    

发表时间:

2012-6-27 0:43:59 更新时间: 2013-3-16 23:45:47  更新者: 谢力

关键词:

    
作者: 谢力   [这是对本篇第 2584 次阅读] 阅读评论

    我是无神论者,不信佛。从当兵那天开始,就信仰了共产主义,心里就没有佛的位置。对于佛教,可以说因为她有着宗教色彩,在思想上虽有着排斥,但是又受着影响。当我走进北京雍和宫、灵岩寺时,是怀着一种尊重的的心态,去了解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靠什么力量能够一代代继承和发展,在纷杂的社会中又起到了何种的作用,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有些哪些影响,越看越深,越看越觉得自己学识浅薄。

    星云大师所过:“所以十年来,我们讲说佛教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一些人不信的。他要排斥。这个是不对的。你可以不信,你不必排斥它。因为所有的世间上的东西,废物都可以利用,何况是一个宗教。还有这么久的历史,这么久的文化,应该有个获得起码的尊重。"不了解加大了距离,正因如此,所以想去了解和沟通。

   走进灵岩寺与弘恩法师的交流让我若有所悟。在平静、安详的气氛中,聆听者济济一堂。尽管信仰不同,但是不妨碍彼此之间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因对于中国宗教、历史文化缺乏积攒,在心里有了落差。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其精髓,探讨传承脉络,清心聆听中国思想大师老子、孔子的学说,是一种净化灵魂的过程,希望在交流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坚定信念和道德操守,让自己在这种心灵的净化洗礼中,去除诸恶念,成为道德之人,这便是学习之目的。

弘恩法师说:

    迷惘、动摇,怀疑,让许多人找不到方向。

    如今人人自危,心灵无处安放,于是去寻找信仰的出口,但又不是完全强调信仰,而是注重修身养性。道场则提供了这种产品,人们去膜拜神灵,或者修习经典,以积善行德,或顿悟生命,得到利益。

    生活修行与自我反思是一种生活方式。去静修,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有这样的需求。

    有一定知识层次的人也会更容易接受佛学的理念,因为他们会比茫茫大众更自觉地对生活进行反思。

   需要反思人生,找到人生的支点。人生的支撑是信仰,一种是文化的信仰,文以载道,道是智慧之路。有文化信仰的人会对生命进行深度地反思,反思会让他进入另外一种信仰,那就是宗教信仰。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佛陀智慧的教育)。没有信仰的人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做人,志向为先导,要志于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真正的快乐一定离不开真诚。一切的取舍以利益为导向,会导致一种错觉,会越来越没有幸福感和安全感。如若不对生命进行反思,可以说是白活了。

    幸福是安详的富足,智慧地判断和照查;反思生命获得重生,不幸福是因为不明理。

    孔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因为,人的财富不是求来的。

     生命回归的过程也就是生命精进的过程。

     生命最基本的德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做不到五常时,人格就会有缺憾。
     
放大心量,孔子一生以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求自己。“毋意”就是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毋必”就是对事情不能绝对肯定;“毋固”就是不能拘泥固执; “毋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
失去文化的民族就没有了腰杆,没有了脊梁。

    德是人生取舍成败的根本,没有五常之德,人如禽兽。

    善就是善良,是真爱,敬爱所产生的一种行为。善良的根本就是心好、口好(说正语,不说邪语)、身好(就是行为好)。悲智双运才是善,善的第二层涵义就是善巧方便。

     成功是丰满的德性,温婉的性情。

     爱是要靠孝来培养的。

     在红尘浊浪中,能逆风而上,是非常难得的功德之心。

     佛教在人间,道场也并不是一片净土,从几千的封建社会发展而来,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与当今的人体科学、现代哲学、心理学等先进的理念相悖。同时由于僧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佛教的真谛多误会、曲解,很多寺院商品化、庸俗化、违法乱纪、缺少奉献精神等。当今社会佛教依然需要发展和传承优秀精神,才能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起到智慧长者指导、点化心灵的作用。

    崇尚的基础是研究和学习,去其玄奥与虚伪,取其智慧精华,去追求思想的光明。无论信仰如何,追求善良、博爱、真诚是有道德之心者共同的追求,也是善良者永恒的话题。正如著名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子女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

    生命没有轮回,只有一次。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不是佛说,前面是我说,后面是毛主席说。

  
 
评论(共 12 篇):

  评论者: 谢力

发表时间:2013-3-16 23:45:47

   

 

看来还是中庸好做,既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坏,凡人最幸福。   

   

  评论者: 胡景斌

发表时间:2013-3-15 15:28:06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令舍五恶。其一众恶不知为善。其二不顺法度在位不正。其三身心不正常怀邪念。其四不念修善恶口妄言。其五徙倚懈怠违戾反逆。 世人谁能做到呀。   

   

  评论者: 黄新原

发表时间:2012-6-29 20:13:33

   

 

我不信佛,但我喜欢佛像,安详微闭的眼睛,慈爱喜幸的面容,让你躁动的心冷却下来,让你眼前的忧扰向远处漂移淡化。那是种心灵的内视和暗示。   

   

  评论者: 王进乐

发表时间:2012-6-28 21:26:26

   

 

人可以是无神论者,可以不信佛。但要有佛一样的心,人要有理想和信仰。 理想---信仰---佛---无神论者。   

   

  评论者: 解昌仁

发表时间:2012-6-28 17:25:19

   

 

“贫僧”的文章看了三遍,还是没有看懂。但开头五句话与倒数第二自然段是看懂了,而且很赞成。   

   

  评论者: 徐同联

发表时间:2012-6-27 21:03:45

   

 

我喜欢去寺庙,听法师讲话。因为现在好多大师多是大学以上学历。记得有位大师给我说过毛主席的话都是真理,比如“为人民服务”等,你说那是迷信吗、是真理。   

   

  评论者: 谢力

发表时间:2012-6-27 14:22:40

   

 

拜读各位“高僧”的高谈阔论,见地颇深,“贫僧”受益匪浅。有了“高僧们”指点,方能继续“苦行修炼”。 如有机会定前往柏林禅寺“修行”,有民校大师引领,必会不虚此行。   

   

  评论者: 黄新原

发表时间:2012-6-27 12:55:14

   

 

今天,人们的信仰崩塌,找不到心灵的支点,空虚与痛苦中寻觅,找到宗教是自然的,她们的博大深厚,足够人们去参悟,道有时在面前,有时在远处,知识和文化决定距离。 因此要想给心灵一个纯净的龛位,首先要积淀深厚的文化。般若需要的不仅是虔诚,更需要文化的氲化和提领。   

   

  评论者: 闫民校

发表时间:2012-6-27 10:04:10

   

 

自己的东西,有深度。 佛教是历史悠久、积淀很深的博大文化,他倡导的“积德扬善,慈悲为怀,万物和谐、普度众生”的神内涵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党的许多治国理念都源于佛学。比如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富裕”等。 石家庄赵县有座柏林禅寺,名气很大,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过。谢力战友若来,我可引路。   

   

  评论者: 陈子才

发表时间:2012-6-27 8:54:22

   

 

言之有理!借鉴学习!   

   
   

共 12  篇,第1/2页 下页  末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5-20 11:32:33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